-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0/06]
-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0/06]
-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0/06]
-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0/06]
-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10/06]
首席气候官·湖北双碳局丨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武汉报道 《21世纪》: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湖北省在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园区建设、绿色专利发明上,在全国范围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武汉报道
《21世纪》:从数据上来看,当前湖北省在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园区建设、绿色专利发明上,在全国范围内占比较小。湖北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如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来促进低碳发展?
《21世纪》:你和你带领的团队,在突破这些瓶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21世纪》:高校在推进碳中和过程中, 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近五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分别启动了12项重点项目和近40项面上项目,累计投入自筹资金1亿余元。在湖泊与水环境修复研究领域,学校团队提出了湖北省典型湖泊污染场地底泥表征及氧化还原波动条件下污染场地的修复方案。在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学校研究成果“滑坡地质灾害原型试验、多场监测与控制关键技术”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地球生物学研究领域,团队围绕“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循环及环境效应”这一科学问题,对大九湖泥炭湿地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功能群进行了垂向分布研究,对深入了解微生物介导的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土地集约利用团队构建了湖北省分区域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预警机制,提出了《湖北构建“共抓长江大保护”体制机制研究》政策建议。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碳中和人才,对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是重大挑战。碳中和目标和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碳中和人才培养教育的复杂性,首先要在理念上从传统单学科教育的教育模式转向跨学科教育(IDE)。同时,各高校还要探索“碳中和校园生活实验室”新模式,通过组建跨年级、跨学科的学生团队和导师小组,师生共同致力于解决学校和社区的“双碳”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系统学习了科技、工程、财务、管理和法务等多种知识,不断创新,取得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早在2014年,王焰新提出建设生态型大学。此后,其在掌舵的高校中,启动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编制,组织召开长江经济带“双碳”研讨交流会,并在产学研用创新机制的引领下,成立长江流域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9月,启动国家深部零碳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工作。
中期来看,可为“双碳”培养专业人才。当下,在“双碳”产业发展中,人才和技术、资金一起,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瓶颈。高校应肩负起“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具体路径我们简称为C、C+、C++。其中,C是指碳中和新交叉学科的设立,如储能、碳捕集、氢能和碳管理碳金融;C+是指传统学科向“双碳”转型,如车辆工程、能源、电网;C++是针对碳中和的复杂性,在传统学科转型基础上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赋能。
视频统筹:郑先耀
王焰新:仅从我个人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来讲,目前主攻两大方向。
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校70年来,我们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上世纪70年代南迁武汉办学,我们立足长江开展了系列研究。2017年年底,启动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这一计划启动有两大背景。
王焰新:作为全国“两型社会”试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自2012年底武汉获批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城市低碳建设成果显著,独具特色,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近期,武汉市抢抓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武汉的机遇,系统提出了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为武汉市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焰新:上述两个瓶颈确实存在,需要创新性地予以解决。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其技术创新空间极其巨大。从新型产业或低碳、零碳产业方面来看,目前发展较薄弱,大量关键技术、关键器件、关键设备、系统集成等还需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一些“卡脖子”技术,才能抢先发展。
长期来看,可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高校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和文明传承的引领者,通过方方面面的碳中和教育,把低碳生活理念根植进青年的三观教育之中,青年又会把这些理念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实现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zgkxydxxb.cn/zonghexinwen/2022/1021/1343.html